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3/062020年全国法援机构办理农民工法援案件48万余件
- 03/06彭水大垭乡依托自然山水林地发展特色养殖业
- 03/06养殖业板块走强 大湖股份涨停
- 03/06探索发展生态养殖业新模式 东方市鸭鹅养殖协会
- 03/06布局畜牧养殖业赛道 全市场首只畜牧ETF正在发售
彭水大垭乡依托自然山水林地发展特色养殖业
越生态越吃香 越土特越值钱
——彭水大垭乡依托自然山水林地发展特色养殖业
2月1日,彭水大垭乡冬瓜村一组大河坝,王元生正在养殖基地查看冷水鱼长势。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嗷——嗷——嗷!”2月1日下午4时左右,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大垭乡大垭村,海拔900多米的李虎台树林,突然传出一阵阵大象的叫声。
这里怎么会有大象?
叫声停下不一会儿,茂密的树林中有了动静:竟是一群全身棕黑色、个头不大的猪儿从林子里蹿出。它们像听到集合号一样,飞奔至一处坪坝上。
“这是我们养的野猪,销路好得很,一般长到百把斤就被预定了。大象叫声是它们的‘吃饭铃'。”坝子上,53岁的向尚权拿出南瓜、红薯和玉米配制的“晚饭”撒在地上,让猪儿们吃了个欢。
2016年,向尚权的儿子秦仕强发动18户村民(其中9户贫困户)拿出林地,加上村集体的林地,总计5000亩,入股成立了蜜林野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每户村民享受1.2%的利润分红。
大垭乡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产业扶贫难度不小。
“脱贫攻坚,关键在产业。”大垭乡党委书记赵中娅介绍,现在农副产品越生态越吃香,越土特越值钱。为此,当地以自然山水林地为依托,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通过“公司 基地 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探索出一条脱贫攻坚新路径。
漫山遍野跑野猪
跑出村民致富路
“老汉,帮我挑一头100斤左右的野猪,明天上午我过来拉。”正在给猪儿喂食的向尚权接到儿子秦仕强的电话,说大垭乡某餐馆要订购一头野猪。
“目前,土猪整只购买的话是每斤25元左右,我们这个是野猪和家猪杂交品种,符合疫情防控要求,价格也要比土猪贵一倍。”向尚权介绍,100斤左右的野猪售价5000多元。2020年,合作社销售野猪200多头,18户村民户均分红近3000元。
那么,秦仕强为何要在李虎台养野猪,又为何要用大象叫声作为野猪的“吃饭铃”呢?
今年28岁的秦仕强是土生土长的大垭村人,多年来一直在外地一养殖场打工。5年前,他获悉养殖野猪市场前景较好,便决定回乡养野猪。
秦仕强从四川购进第一批野猪80头,“为了让野猪不失去野性,品种更纯、肉质更好,我想到了围山建场的生态养殖方式。”
他的想法得到了村委会和村民的支持,村集体和18户村民以林地入股共占20%的股份。
“养野猪既要保证其野性,也要让它们‘听招呼',进食就是关键一步,选对‘吃饭铃'很重要。”秦仕强介绍,经过多次试验,他发现最适合当“吃饭铃”的是大象的叫声,“大象的声音从来没有在大垭村出现过,不会被相似的声音干扰。”
近年来,合作社的野猪养殖规模逐年扩大,村民的收益也越来越好。
大垭村六组贫困户代发书在2020年分红3000多元,但他选择等价从合作社换取了两头猪崽自己喂养,“养到200斤左右,合作社包回购,一头能卖1万多块钱。”
秦仕强介绍,除了自己喂养之外,合作社也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向周边村民特别是贫困户提供猪崽,待村民将猪崽养大后再以市场价回购,最大程度保障村民的利益。
下一步,秦仕强计划在控制养殖密度、保护环境的同时,扩大养殖规模和品种,延长产业链,带动更多的村民通过养野猪增收,“如果一切顺利,今年我们的养殖规模能达到1000头左右,村民户均分红将超过1万元。”
烂田湾里养土鸡
自强不息惠乡邻
2月1日下午5时左右,大垭乡木蜡村一组烂田湾,56岁的王天忠刚从库房里扛出一袋苞谷粒,300多只土鸡就从山林间蹿出,将他团团围住。
“多的时候有3000多只,那场面才壮观。”王天忠一边抛撒苞谷粒喂鸡,一边和重庆日报记者闲聊着,“腊月前就卖得差不多了。上门来买一只128元,快递的话一只148元。”
2020年,靠着在烂田湾养土鸡,他收入40余万元。
其实,王天忠以前也没大规模养过鸡,没做过生意,还是村里的贫困户。王天忠的妻子去世多年,家里还有年迈的父母和正在读书的孩子。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一家人生活艰难。
“出门打工,年纪大了不好找活路,也照顾不到屋头,我就想着能不能搞个土鸡养殖场增加收入。”2018年,在乡政府的帮助下,王天忠贷款在当地收购了一批土鸡蛋,并用孵化机孵出了鸡苗,开始喂养土鸡。
文章来源:《当代畜禽养殖业》 网址: http://www.ddcqyzy.cn/zonghexinwen/2021/0306/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