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3/09毕节七星关:多措并举强服务 助力养殖业健康发
- 03/09生猪养殖业发展趋势分析, 未来猪价大概率高位震
- 03/09生猪养殖业发展进入高门槛阶段 头部企业站上风
- 03/06起底挪威三文鱼养殖业去年中国多吃了1倍,养殖
- 03/062020年全国法援机构办理农民工法援案件48万余件
阿姐央姆
“阿姐央姆”是海东市民和县李二堡镇寺尔庄村群众对驻村扶贫第一书记马央姆的亲切称呼。
初识马央姆,是2017年3月在李二堡镇政府参加结对帮扶动员会上。镇政府领导介绍时,我特意注视了她:中等个子,皮肤白皙,年轻漂亮,温文尔雅。我对她能带领全村人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心存疑虑。
会后,马央姆带着我们前往结对帮扶的人家。山村道路上坡下坡、曲曲折折。但马央姆步履轻盈、左折右拐,显得很自然、很熟悉。路上,我从村干部口中了解到,马央姆是民和县统计局的一名干部,2015年10月被选派到寺尔庄村任“第一书记”,已经两年多了。
每路过一户人家,马央姆就把那家的情况给我们做介绍。村民们看见马央姆时,都热情地向她打招呼“阿姐央姆好”“马书记好”“央姆书记好”,把她往家里拉,请她喝茶。看到村民对她如此热情,我顿时产生了进一步了解她的想法。
2017年6月,我再次去寺尔庄村时,提前联系了马央姆。在村委会办公室里,我俩聊了很多,我得知她是藏族,研究生学历,新婚不久。
勤走访、深调研,精准识别,理清发展新思路
寺尔庄村位于镇政府以北3公里处,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水平低,增收门路少,各项工作都落在本乡其他村子之后,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后进村”。全村178户820人,回汉杂居,以回族为主;耕地面积1433亩,人均1.84亩。吃饭靠天,花钱靠贷;丰年刚够吃,歉年吃救济。新婚不久的马央姆住在村子里,和扶贫队员同吃同住同调查,串百家门、吃百家饭,按照“五必访五必问”的要求,到老党员、退休村干部、群众代表、致富能手、贫困户家中走访座谈,了解种植养殖、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情况,征询建设意见、发展思路。挨家挨户地登门拜访,和群众面对面地促膝谈心,倾听民意、体察民情,撰写驻村日记,对调查发现的问题、群众反映的需求、了解到的民情一一记录在案。通过摸底调查,准确掌握了全村家庭户、人口、劳动力、残疾人、低保户、耕地面积等情况,摸清吃透了村情民意。她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统计学专业知识,制作出统计表、统计图,把村情民意做定量分析、定性判断。几个月下来,马央姆黑了几分、瘦了几圈,由文静腼腆的新娘变成了老成持重的“当家人”。她多次组织召开扶贫工作队、村“两委”会议,反复对比、筛选甄别,精准识别贫困户19户75人。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制定出了《寺尔庄村初步发展规划》《一户一策帮扶计划》,为精准扶贫工作理清了发展新思路。
抓党建、选好人,一心为公,凝心聚力谋发展
马央姆入户调查时了解到党员平均年龄偏大、有文化的年轻党员较少,村“两委”班子不团结、组织涣散,没有带头人,村子发展缓慢,群众意见大、怨言多等问题,同时也发现了发展党员和后备干部合适的人选,向镇党委报告。镇党委批复后,重新选举出了村“两委”新的领导班子。她组织党员开展“学党章、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两委”班子成员开展“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告诫党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告诫班子成员时刻牢记“回汉一家人”,一心为公,团结一致向前看,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发挥“领头羊”“领头雁”作用。村“两委”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实行村务公开,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发展了一批有文化的年轻党员,给村党支部注入了新鲜活力;新建了村“两委”办公室、图书室和党员活动室。党员群众学习了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开阔了思路,树立了志向,确定了发展路子;村务公开了,误解消除了,干部群众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上来,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种植当归。党员干部带领贫困户一起种植,增加了收入,加快了脱贫速度。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以贫困户冶乙亥牙在深圳拉面馆打工脱贫为榜样,鼓励回族群众走出家门,到深圳、杭州等地从事拉面劳务工作;鼓励汉族群众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凭技术打工、靠技术挣钱。
察民情、解民困,集思广益,破解难题惠民生
两年多来,围绕村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马央姆深入调研,集思广益,努力破解难题惠民生。她多方奔走,到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项目,有时竟顾不上回家看看新婚的丈夫、多病的父母,她坚持走在扶贫第一线,不仅仅克服了许多生活上的困难,而且在扶贫工作中,她积极引资金、上项目、调结构,按照“八个一批”的总体要求,将发展产业脱贫、医疗保险救助脱贫、转移就业脱贫、教育脱贫一起抓。在贫困户住房方面,开展精准排查,确保将真正的困难户纳入改造范围;在改造方式上尊重贫困户个人意愿,逐户商议改造方案,对无建房能力者,采取适当原址翻修方式进行改造,做到危改措施精准。同时,积极引导发展养殖业,以家庭牧场为主,切合实际情况,发展不同家畜,让农户有技术、有条件、有积极性地发展养殖业,力争通过家庭规模养殖带发展促脱贫。
文章来源:《当代畜禽养殖业》 网址: http://www.ddcqyzy.cn/qikandaodu/2021/0311/618.html
上一篇:助力青年农民创业圆梦记泰州市最美五老刘国璋
下一篇:对当前兽药监管执法的思考